2025-05-14 20 :18热度:264℃
5 月 13 日的外汇市场上演戏剧性逆转:欧元兑美元汇率在纽约时段突然爆发,一度冲高至 1.1145,单日涨幅达 0.62%,创下近一个月新高。这场逆袭的导火索,正是前一日发布的《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》—— 这份措辞罕见温和的文件,不仅释放出贸易紧张局势缓和的信号,更直接触发了市场对非美货币估值重构的强烈预期。
汇率战场的 "蝴蝶效应"
当日欧元区银行间外汇市场数据显示,欧元兑美元交易量激增 2.3 倍,其中机构投资者的买单占比超过 70%。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化,与中美关税战降温引发的风险偏好回升密切相关。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,此次会谈取得的最大进展在于关税战显著降级,美方取消了 91% 的对华加征关税,这直接缓解了全球贸易链的不确定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欧元的上涨并非孤立事件。英镑兑美元同步升值 0.45%,澳元、新西兰元等商品货币涨幅超过 0.8%,形成自 2024 年以来最显著的非美货币集体反攻。交易员观察到,在声明发布后的 30 分钟内,美元指数短线跳水 40 点,反映出市场对美元避险需求的快速降温。
欧央行的 "隐形推手"
在市场波动背后,欧洲央行的政策预期正在悄然改变。尽管欧央行在 5 月 3 日刚刚实施第七次降息,但最新通胀数据显示,欧元区 4 月核心 CPI 同比上涨 2.7%,创 8 个月新高。这一数据打破了市场对欧央行持续宽松的预期,荷兰国际集团 (ING) 欧元区首席经济学家彼得・范登・豪特指出,"通胀黏性可能迫使欧央行放缓降息步伐,这为欧元提供了意外支撑"。
与此同时,德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在 5 月 13 日上涨 12 个基点,反映出市场对欧央行政策转向的预期升温。这种预期差在外汇市场引发激烈博弈:欧元兑美元期权市场的看涨期权成交量较前一日激增 3 倍,显示出投资者对欧元长期走强的信心。
美元的 "双重困境"
美元在此次行情中遭遇 "双重打击":一方面,中美关税战降温削弱了美元的避险属性;另一方面,美联储政策预期的修正加剧了美元压力。中信证券研报指出,尽管美联储在 5 月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,但市场对年内降息次数的预期已从 4 次下调至 2 次,这种预期差导致美元指数在 5 月累计下跌 1.2%。
不过,并非所有人都看空美元。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顾思蒋提醒,短期仍需警惕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。特朗普政府近期重申对华关税立场,若谈判未能取得实质进展,可能再度引发市场波动。这种 "预期差" 在外汇市场引发激烈博弈:5 月 13 日 2 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跳升 12 个基点,反映出市场对政策转向的谨慎态度。
亚洲货币的 "涟漪效应"
此次汇率异动的另一大看点,是亚洲货币的同步走强。马来西亚林吉特、新加坡元等非美货币对美元普遍升值 0.5%-1.2%,形成自 2023 年以来最显著的区域性行情。分析人士认为,这背后存在多重逻辑:
1.避险情绪降温:中美会谈缓解了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,资金从美元资产回流亚洲;
2.政策联动效应:日本央行近期释放的加息信号(尽管巴克莱将其预期推迟至 2026 年),增强了区域货币的吸引力;
3.估值修复需求:此前亚洲货币普遍被低估,中美关系改善触发技术性买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联动性可能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格局。如果亚洲货币持续走强,可能吸引更多国际资金配置该区域资产,进而形成 "升值 - 资金流入 - 进一步升值" 的正反馈循环。
市场的 "隐形天平"
在市场波动背后,经济基本面的 "隐形天平" 正在倾斜。欧元区 4 月制造业 PMI 意外回升至 49.7,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收缩态势,而美国 4 月非农就业人数虽超预期,但薪资增长乏力,显示出经济动能的分化。这种分化在外汇市场体现为欧元兑美元汇率的 "结构性修复"—— 从年初的 1.08 低点到 5 月 13 日的 1.1145,欧元已收复关税战爆发以来的全部失地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此次行情揭示了一个重要启示:外汇市场的短期波动往往由突发事件驱动,但中长期走势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。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,非美货币的弹性正在增强,这种弹性既来自区域经济的韧性,也源于政策制定者的智慧。
当夜幕降临,外汇市场的涟漪仍在扩散。这场由一纸声明引发的汇率风暴,或许只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开始。而那些能在波动中捕捉趋势的交易者,终将在这场变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。
(本文数据来源:欧洲央行官网、美国劳工统计局、东方金诚研报)
下一篇: 2025年外汇经纪商黑马:EC Markets 如何用技术重塑交易体验?